土生华人文化(峇峇文化)是东南亚的特殊文化现象。从唐宋以来,中国东南沿海已有华人南下东南亚谋生,在马来亚一带定居并与当地的马来女性结婚,他们的下一代混有华人和马来人的血统, 这些混血儿,就是”土生华人“。“土生”一词来自马来文(Peranakan),意思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孩子。男性俗称Baba(峇峇),年轻的女性俗称Nonya或Nyonya(娘惹),年长的女性称为Bibik。
土生华人虽然住在东南亚一带,但他们都保留了非常的多的华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,甚至可称为中华传统的活化石。不过,由于娶了马来妇女为妻,受到马来文化的影响,代代相传,土生华人逐渐演变出一套自己的独特文化。到了十九世纪,东南亚纷纷成为各个西方帝国的殖民地。这时土生华人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,生活习惯也逐渐的西化起来,这使他们成为一个更复杂的综合体。
峇峇家的外观有许多让人驻足欣赏的细节,大门匾额上的“種盛”是当年的主人-造船业大亨黄敏的 “字号”。很多时候,一户人家的字号就用作屋名。匾额前面有盏八角天灯,两旁吊起“字姓灯”,说明这里是“黄府”。专家解释:“这是福建人家的典型标志,左边 的灯笼写上”奉政大夫”四字,这是官位,住在黄家的人是富贵人家,外面的人 一看就知道。大门上头的雕塑,是工匠敲碎陶瓷碗后,一片片黏上的,历经岁月洗礼、风吹雨打。这种房屋外观,体现了中国南方的 建筑特色。
进门以后是一个会客用的大厅。采用贝饰和楠木家具,很多是中式,以朱红 咖啡色,雕刻精美。但也有西式影响,备有搁脚凳、条椅 (ottomans)、躺椅、小餐桌椅等 。大厅后是第二厅,一般是家庭活动或会见亲密亲戚朋友之处。不能少的重要的摆设是祭祀祖先的祠堂(称“rumah abu”,意思是“安骨灰的家”)。祠堂有祖先祭祀台,上面安放历代祖先骨灰瓮及神主牌,反映了土生华人遵拜祖先的传统。挂有华语的对联,祖训等等。
土生华人仍然庆祝华人新年,尤其是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一定要隆重祭祀祖先,具有非常浓厚的华人传统特点。他们也庆祝农历新年 拜灶神,过中秋 中元等华族节日。信奉道教佛教而不是伊斯兰教,也有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。
第二厅也是餐厅,所以要说说他们的饮食。他们没有马来族的忌讳。因为男主外女主内,所以女孩往往从小就从母亲 祖母处学来做得一手好菜,成为娘惹菜。著名的娘惹日常菜肴有椰浆饭(nasi lemak)、梹城叻沙(laksa)、乌打(otak)、米暹(mee siam)。其它著名其他著名的菜肴有 榛(黑)果咖喱鸡 (Ayam buah keluak) 杂菜(罗汉菜 Chap Chye)五香肉卷(Ngoh Hiang)蟹肉丸笋丝汤(Bakwan Kepiting)炖鸭汤 (Itek Tim)等。另外娘惹糕(是由椰浆、糯米、班兰叶和糖等制成)也非常值得尝试。
早期土生华人进食时习惯用手抓饭,和本土马来人相似,但在节日庆典或祭拜时都会改用筷子。
两个厅之间有一个天井。为什么有天井呢?因为当年沿用荷兰的房产税收制度,收税安装外面门面大小收取。所以大家就有好办法了,可以把门面做小。但不代表房子总面积小。因为可以把房子进深做得很长,有的长达六七十米,在里面简直要骑自行车才好。但这种情况下,难以安装窗户,采光和通风怎么办?天井发挥作用了。不只是采光和通风,天井里还可以养花种草,主人颐养性情。天雨收集雨水,一般认为有敛财的寓意。 有的还在天井里开凿了井,可以从井里打上清洁冰凉的井水。
参观了国立大学峇峇屋,出门147号是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的故居。他在此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