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尔斯 史波蒂斯兀 (Charles Spottiswoode),是新加坡殖民地时期的英国贸易商人,居住在史波蒂斯兀园一带,史波蒂斯兀园路是以他的名字命名。
说起这里的百年老屋,我们得从“土生华人”说起。中国唐、宋、元时期就有大量华人南下做生意,到达新马一带,直到阿拉伯国家。明朝初继续保持这种和南洋的紧密关系,例如郑和率领巨大的宝船船队七下西洋,以及汉丽宝公主和马来苏丹和亲,都带来大量随从。几百年以来中国南下的华人与马来亚女子通婚所生下的孩子,以及孩子的孩子,世代繁衍,成为一个特殊的民族,被称为土生华人,女性叫娘惹,男性称峇峇。土生华人保留了很多华人传统,又掺入了马来民族传统,是一个独特的融合。英国殖民以来,也深受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的影响。
在1819莱佛士在新加坡开埠后,很多具有远见的马六甲土生华人看好新加坡的发展潜能和商机,大量举家迁入新加坡,在这里从事商业活动,包括贸易和零售,也投身于房地产、种植、货运和银行业工作,又会说写英语,比起1819年新加坡开埠以后才从中国南下的华人苦力相比,土生华人更早发家致富,对生活就有更高的追求,这尤其体现在他们美轮美奂的建筑上。
当时的土生华人建筑的整体结构和牛车水一带一样,虽然不做生意,也是“五脚基”,邻居交流走动,小孩子玩耍都非常方便,避免日晒雨淋。什么是“五脚基”,这里重复一下,1822年,莱佛士爵士的新加坡市区规划明确规定: 每间店屋前必须留有一定宽度的有盖走廊,其间不能有阻隔,形成一条通行无阻的人行通道,走廊宽度也规定不得少于5英尺,英语称为“five-foot-way”,马来话为“kaki lima”,lima是“五”,当时华人以说福建话为主,综合起来称为“gho Kaki”,中文音译意译结合,绕来绕去就变成了“五脚基”,脚又暗合了 foot,英尺和 脚的意思。
每家的门都由两部分组成,大门叫“Pintu Besar”。前面精致的木头雕饰是典型的马来风格的半遮掩小门,叫“Pintu Pagar”。当家里有人时,大门Pintu Besar打开,使屋内比较凉快,小门“Pintu Pagar” 自动合上,门上有缝隙可通风,又具隐密性。
窗户上面小窗像张开双翅的蝙蝠,叫做蝠窗,和福气的福同音,所以延申为福窗,在当年没有空调的时代,屋内又通风又采光又吉祥。现在这个形象就被新加坡旅游局作为标志。
门口地上和墙上的瓷砖都在欧洲定制生产。西方国家里,16世纪西班牙较早使用瓷砖,后来18世纪荷兰英国在竞争中超过西班牙,变得更富有和发达,也大量生产和使用瓷砖。土生华人定制的这些瓷砖一般色彩鲜艳,渗透了本地的特点,比如小饰物、花,或者几何图案,特别是颜色,是土生华人的最爱的颜色。他们对大红大紫不是特别感兴趣,对比较淡雅的粉红、淡绿、淡黄色等。您从有些整个墙面都刷成这些颜色就可以了解这一点。
屋外
这些建筑都雕刻精美,既有华人的特色,如请看屋顶,瓦片,V型,新加坡大雨,让水流得快。一开始瓷砖没有涂上亮色,陈年累月后有年代的光泽。
屋顶的界墙,屋檐下的界柱,是两家之间的分界,也是承重作用,伸出去,防火功能,不会互相波及。柱子是古希腊科林斯柱,这些复杂的造型显示高超的工艺水平,也体现了屋主的财富。
马来式风格表现在屋檐成排的剑状雕纹,可防止雨水倒灌渗入屋内,也小雨。和华人庙宇的瓦当(上面部分,防水倒灌)滴水(下面部分,引导往下流)类似,起着小雨成珠 大雨成帘,聚财的作用。
二楼百叶窗是葡萄牙和英国式,而高高的落地窗户,是受法国影响。窗户一般三层,木制百叶窗,在太阳炙热的中午很好地阻挡阳光直射,又能保持室内的通风,中间往往还有一层矮栏杆,为了安全,里面还有一层,当外面百叶窗打开时,大的格状,良好的采光和通风,现在都装上玻璃,又防止蚊虫进入,也适应现在的冷气装置。
窗户和屋檐间的小圆孔,象古代铜钱的形状,既改善室内空气流动,使得屋内通风凉爽,又光影照在地上象金钱的形状,引入财富的寓意。
屋里
一般进门以后是一个会客用的大厅。一般采用贝饰和楠木家具,很多是中式,以朱红、咖啡色为主,雕刻精美。但也有西式影响,备有搁脚凳、条椅 、躺椅、小餐桌椅等。
大厅后是第二厅,一般是家庭活动或会见亲密亲戚朋友之处。不能少的重要的摆设是祭祀祖先的祠堂(称“rumah abu”,意思是“安骨灰的家”)。祠堂有祖先祭祀台,上面安放历代祖先骨灰瓮及神主牌,反映了土生华人遵拜祖先的传统。挂有华语的对联、祖训等等。
土生华人仍然庆祝华人新年,尤其是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一定要隆重祭祀祖先,具有非常浓厚的华人传统特点。他们也庆祝农历新年,拜灶神,过中秋、中元等华族节日。信奉道教佛教 而不是伊斯兰教,也有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。
第二厅是餐厅,所以要说说他们的饮食。他们没有马来族的忌讳。因为男主外女主内,所以女孩往往从小就从母亲、祖母处学来做得一手好菜,称为娘惹菜。著名的娘惹日常菜肴包括椰浆饭(nasi lemak)、叻沙(laksa)、乌打(otak)、米暹(mee siam)等。其它著名的菜肴有 榛(黑)果咖喱鸡 (Ayam buah keluak)、杂菜(罗汉菜 Chap Chye)、五香肉卷(Ngoh Hiang)、蟹肉丸笋丝汤(Bakwan Kepiting)、炖鸭汤 (Itek Tim)等。另外娘惹糕(是由椰浆、糯米、班兰叶和糖等制成)也非常值得尝试。
早期土生华人进食时习惯用手抓饭,和本土马来人相似,但在节日庆典或祭拜时都会改用筷子。
两个厅之间往往有一个天井。当时新加坡沿用荷兰的房产税收制度,收税按照外面门面大小收取。当时通用的做法是把门面做小。但不代表房子总面积小。因为可以把房子进深做得很长,有的长达六七十米,在里面简直要骑脚车才好。但这种情况下,难以安装窗户,采光和通风成问题,天井发挥作用了。不只是采光和通风,天井里还可以养花种草,主人颐养性情。下雨天雨收集雨水,一般认为有敛财的寓意。有的还在天井里开凿了井,可以从井里打上清洁 冰凉的井水。
后巷是两排房屋背后之间的一条小巷。殖民政府规定后巷至少6英尺宽,起着两个重要作用,第一就是发生火灾时逃生所用,另外是夜香(俗称大小便😊)的输送,因为当年没有抽水马桶和下水道。夜香从前门运出去是不雅不卫生的,每天早晨工人从后巷来收集。